【精華】互聯網創業為什么越來越難?
給大家講個笑話,為了做互聯網,我每月靠老婆養。
給大家講個笑話,為了做互聯網,我把學生宿舍的電線剪了。
給大家講個笑話,為了做互聯網,我把投資人給騙了。
。。。。。。笑話太多,但真相只有一個,互聯網創業變得越來越難。
互聯網創業的基礎
互聯網創業,創的是什么?
比如騰訊,讓你免費聊天,足不出戶交朋友,不帶錢也能買東西。這是利用互聯網創造便捷。
比如滴滴,2塊錢坐3公里,隨叫隨到。這是利用互聯網高效利用閑散資源。
比如電商,出現后商場就一直在降價。這是利用互聯網解決信息不對稱。
對于純互聯網產品而言,如資訊,社區,工具等,先免費給用戶使用,然后利用廣告或增值服務變現;對于互聯網+的產品,先采用補貼的方式,培養用戶習慣,然后逐步提高收費價格或增加其他服務拉升用戶貢獻值來實現盈利。
但不管哪一種產品,互聯網創業的基礎,建立在擁有海量用戶的前提。只有擁有了海量的用戶,才能解決信息不對稱,才能提高效率,才能降低邊際成本。
所以今天我們看,只要是互聯網公司,沒有海量的用戶,就得不到資本的青睞,也不可能走到最后。如果說某個公司只有幾千上萬個客戶,但活的很好,那一定是傳統公司,比如互聯網廣告代理公司,比如傳統教育、醫療、旅游、利用互聯網打廣告獲客,這都是傳統公司,不是互聯網創業。
互聯網創業的紅利和消失
曹老師最近的一篇文章在虎嗅很火,大致意思就是今天創業死一堆的原因是,你沒有辦法低價獲取流量了?;蛘哒f你的ARPU值不夠高,導致你沒辦法承受高的流量成本。就像沒有中間商的小米,利潤低,也就無法跟OV在線下搶店鋪。
純銀V老師也說過,原本平衡的CAC(用戶獲取成本)和ARPU值(用戶貢獻值)正在變得左高右低。當CAC越來越高,而ARPU值無法提升時,倒閉就理所當然。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互聯網創業的紅利,就是流量的紅利。
早期的互聯網創業,獲取用戶非常容易,成本很低。
在2010年左右,SEO非?;鸨?,我一個朋友自建的手機社區日峰值接近百萬;某連鎖醫院招聘500人專職做seo,養站群。SEM的效果也極好,無論是CPC還是轉化率,不會像今天CPC高,而轉化率卻下降很多。
像今天幾乎已經失效的發稿,在過去非常有效。我在剛畢業那段時間,曾經幫電信、聯通、淘寶、滴露等品牌供過稿,好的稿子一篇能給到幾千塊,而且都發在一些門戶的內頁,可見很有效。但今天這種需求正在逐步消失。
我在流量思維已死,互動和內容營銷永生一文中提到,早期的流量紅利,取決于用戶對信息的渴求和市場競爭的不激烈。
在過去的長達12年PC互聯網和6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中,用戶先后經歷門戶時代,搜索時代,社交時代,用戶對信息的需求經歷了從被動接受,到主動搜索,再到自行生產的過程,媒介對用戶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。
但在早期,由于用戶對信息的渴求,流量正處于紅利。就像當公眾號剛出現時,不管你的內容好不好,用戶都會關注你。
當用戶處于信息渴求期時,品牌似乎正在失效。舉個例子,當你搜索為什么后腦殼疼時,就可能進入一個小醫院的營銷網站,但你并不知道這是廣告,通過咨詢最后選擇了就診。即使你通過百度知道百科等方式去了解這家醫院的實力,對早期的大部分人,很難辨認出好壞。
在這個基礎上,大品牌和小品牌在互聯網流量的轉化上差距不大,或者說,這個時期,無論是大品牌還是小品牌,CAC都還遠低于ARPU值,可以操作的空間還很多。
這個時間段,誰快速的砸錢搶流量,誰就贏了。像早期的58同城,去哪兒,汽車之家,晚一點的土巴兔,金斧子,包括像一條,潮生活等公眾號,都是在流量紅利期快速砸流量,比如潮生活在早期獲取一個粉絲的成本只要1~5元,但一個粉絲可以貢獻幾十元。
總的來說,最長的一段流量紅利期是搜索引擎紅利期,SEO和SEM從業者遠勝過任何其他流量運營人員,其薪資也遠高過其他,雖然現在不行了,但在2011年拿月薪5萬的競價或SEO很多。這也充分反應了,這個時間段,做內容,搞互動,遠不如粗暴的買流量。
當越來越多的APP涌入,傳統品牌加速觸網,媒體方不斷漲價,CPC開始達到歷史高峰;比如醫療行業的關鍵詞最高出價999元,依然有人在買。而另一方面,隨著用戶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變化,用戶注意力碎片化,媒介的信任力下降,而用戶對廣告的辨識度越來越高,對硬廣越來越反感,轉化力下降到歷史冰點。
一個數據可以表明,互聯網流量的轉化率(點擊到付費)從早期的千分之三,下降到了千分之一以下。也就是說,一千個點擊,才有可能帶來一個用戶。按平均點擊成本0.5元,單個用戶獲取成本為500元。
線上的成本如此之高,一大批新的互聯網公司開始重視品牌和市場,而不是單純購買流量。比如人人車,瓜子,拉勾網,都重金投放分眾傳媒或地鐵,原因在于線下的曝光雖然貴,但轉化好,最終CAC可能低于互聯網。更重要的是,由于品牌廣告有較好的信任促進,能提升用戶留存。這和ov在線下開門店效果好一樣,從流量成本上來說,線下肯定高,除了鋪租還有人工,但小姑娘一對一的解說,加上實體購物帶來體驗,轉化率高,最終CAC可能比線上還低。
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,在流量紅利消失后,大品牌正在決定流量的臨界價格。傳統品牌和互聯網品牌由于其積累的知名度,使得其轉化率更高,這樣他們就可以以更高的CPC或CPM去搶占流量。以信息流為例,若CPC為1元,千分之2的轉化率,CAC=500.若大品牌的轉化率為千分之4,則其可以出價到2元,則流量像大品牌傾斜。
總的來說,流量紅利消失后,互聯網創業者正陷入CAC高于ARPU值的尷尬境地。只能在資本的補貼中,忍痛前行。但互聯網創業的基礎是海量用戶,缺少了海量用戶,就無法降低邊際成本,也無法實現盈利,只能面臨倒閉。
對于互聯網創業者的啟示
對于互聯網創業倒閉加速的解釋很多,比如一群不合格的創業者,在機會不多的紅海里廝殺,死掉一多半理所當然。
從機會來說,純互聯網的坑都滿了,即便有,屌絲也進不去,或者進去了也可能淪為炮灰,如直播。純互聯網的坑基本屬于BAT,人家流量多呀,你像騰訊,視頻做得晚,但騰訊視頻前列;天天快報也晚,也成了第二,正在趕超第一;還有應用寶更晚,也是前幾名。
那只剩下互聯網+了。比如互聯網家裝,很多互聯網家裝創業公司居然在做流量的事情,APP只是做流量匹配的事情,對家裝的臟活累活,都交給第三方來做。這樣肯定不行,如果我們只圈用戶,不提供服務,就成了流量販子,而流量販子就會面臨上述的問題,CAC過高。
所以對于互聯網+的項目,一定不能太輕,盡量重,臟活苦活累活都要做,只有深入到產業鏈,解決用戶痛點,才能重塑用戶信任和口碑,并降低用戶獲取成本,以及提高ARPU值。
除了互聯網+,還可以賺一些小錢。比如做一個互聯網社群,像大熊老師的社群就做得很不錯。比如做網紅經紀人,孵化網紅,然后變現。雖然這些模式不能成長為十億市值的公司,但成功概率就高很多。
在互聯網創業越來越難的2016,海量用戶也許不是你的菜,活著才是關鍵。